李勇:应物与感觉结构

9月1日下午三点,当代艺术家李勇在麓山美术馆三楼顺利开讲,此次讲座名为“应物与感觉结构”。现场参与者不乏高校学生、青年艺术家、艺术爱好者,甚至还有高中生前来参与。

麓山美术馆艺术总监田萌开场致词

艺术家李勇正在分享其艺术创作历程

此次讲座跨度比较大,艺术家李勇分享了其2007年前主要从事的装置与影像的创作,2007年转入绘画的平面创作,以及最近的艺术创作工作。

艺术家李勇正在分享作品

李勇,献给你最后虚荣的部分,装置作品,2012

李勇,无处不在,装置作品,2011

李勇,姿势,纸面丙烯,78.7×109.2cm,2007

李勇,赌注,纸面丙烯,78.7×109.2cm,2007

同时李勇也作为四川美术学院的专业老师,或者是策展人,分享其如何与年轻艺术家一起工作、创作的经历。其中一个集体创作的过程是李勇用牛皮纸贴满房间,让大家在街上走,将所看、所思、所感写下来,写的是提炼过的一句话,或者是一个关键词。

集体创作中

这个案例也正好在某种程度上也回应了今天讲座的主题“应物”和“感知结构”。“应物”,其实就是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以及感知的一种方式,或者是运用这个物体,把它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同时激发我们的情感、情绪以及思想。在这个意义上,感知结构不是一个点,而是生活的总体,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我们今天所遭遇的一切,无论是绘画还是别的创作,我们都很难避开它。感觉结构是时代的文化。

与观众互动

这个讲座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走在街上,任何一个时刻都可能遭遇到任何问题,我们遭遇到的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这就是我们的当代,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只是艺术家找到了一种材料转换的方式,激发人们再思考,再想象。这也就是艺术家工作的价值所在。

讲座现场

物作为一种图像实体而被生活所填充和想象,艺术也在里面得以显影和塑形。此处的 “应”有一种对应和接应的字面意思,所以讲的是一种“之间”的关系。顺应不被物累,在文化与社会之间如何感知和叙事即构成了我们的文化生活和世界。艺术的创造它总是在一种特定的现时在场(显现)中进行的构形过程,是观念,情感,意识,经验的可感和塑造。感觉结构可以理解为一个时代当中这种对于身处的空间和时间的生活性质的总体感觉,一定是关于那些活的经验和无法轻易处置的共同因素。这种“无法轻易处置的共同因素”就可以理解为“感觉结构”。它是稳固而又明确,然而它又在我们生活现场中最细微也最难以触摸到的部分发挥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感觉结构就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对所继承的那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作出反应。

李勇

2018.8.25

李勇作品

2018年作品NO.23 , 纸上丙烯 ,30x40cm,2018

2018年作品NO.24 , 纸上丙烯 ,30x40cm,2018

2018年作品NO.25 , 纸上丙烯 ,30x40cm,2018

十日谈之01,装置作品,尺寸可变,2013

十日谈之02,装置作品,尺寸可变,2013

十日谈之03,装置作品,尺寸可变,2013

十日谈之04,装置作品,尺寸可变,2013

长按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四川美术网服务号”


2018年9月3日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