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被遗忘的“计算机艺术”

查尔斯·楚里:计算机时代的艺术先驱

2022年2月27日,一位艺术史上重要的先驱者去世了。匈牙利裔美籍艺术家查尔斯·楚里(Charles Csuri)以99岁的高龄在美国俄亥俄州平静辞世。楚里的人生和漫长的艺术生涯充满了传奇特质——他曾经是俄亥俄州立大学橄榄球队的队长,也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战功,然而他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头衔——计算机艺术之父。

楚里的作品如何被归类一直是艺术史学家和批评家的难题:在一些人的眼中,它们没有足够的美学价值被归类为艺术,也似乎没有足够的数字化特质让另一些人称它们为科技的成果。但楚里仍然在当代艺术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因为他将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与算法、编程等计算机时代的概念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结合,从而真正地开创了计算机艺术的先河。

从1947年开始,告别了球队队长和军队生涯的楚里开始在俄勒冈州立大学任教,他在那里和波普艺术家罗伊·利希滕斯坦共用一间办公室。楚里也曾经以所谓传统画家的身份创作过抽象绘画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而当他前往俄亥俄州立大学工作的时候,一切都发生了转变——他以极其旺盛的精力和才华学习计算机科学,并曾经在著名的贝尔实验室从事相关研究。这一份特殊的经历让楚里同时拥有了对科学和艺术的感知能力,同时也让他坚定地认为:“计算机和程序将让未来的艺术界发生重大的变化。”当他决定把计算机变为艺术创作的工具时,所面对的计算机还是巨大的、冰冷的怪物,需要通过穿孔的卡片输入数据。然而在那时,他的脑子已经用数字和运算符号勾勒出计算机艺术的样子。

查尔斯·楚里 正弦人像 计算机生成图片 1967年

图片:ZKM

1967年,楚里用大型计算机创作了一幅最早的“数字绘画”《正弦人像》(Sine Man),即用无数正弦曲线叠加成为一个男人头像。1968年初,他又利用当时十分先进的IBM 704型号计算机创建了三万多张蜂鸟的图像,生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由计算机制作的动画短片《蜂鸟》(Hummingbird)。承载着这两件作品的媒介是初代的油墨绘图仪(现代打印机的前身)和电影胶片,在今天看来几乎毫无艺术性可言。但楚里的贡献在于,他利用形式与抽象之间悠久的关系完成了艺术在形式化上的进化,这一点显然比起同时期风靡艺术界的抽象表现主义更具前瞻性。史密森尼学会敏感地意识到这种革命性的成果将深刻影响后世的艺术、设计、广告和电影等产业的发展,并赞誉楚里为“计算机艺术之父”。

查尔斯·楚里 蜂鸟 计算机动画 1968年

图片:ZKM

“短暂”而深远的计算机艺术史

楚里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计算机艺术创作,应该说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的应用为代表)初期艺术家们对科技和艺术相结合的集体探索中的一个代表。当如今的我们早已习惯于在移动屏幕上观看展览、戴着头盔体验虚拟现实或者利用3D打印机雕刻心仪的塑像之时,“计算机艺术”一词已经不再用来形容利用计算机来创作的艺术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影响早已深入了艺术界的每一个角落,它成为了一段人类探索科技和艺术相结合的历史的见证。

本 · 拉波斯基 振动 摄影 1952年

早在20世纪50年代,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已经开始利用机械设备和模拟计算机创作。艺术家、数学家本·拉波斯基(Ben Laposky)就曾经用示波器来控制荧光屏上出现的波形图,从而生成一系列迷人的曲线。由于示波器上的波形会不断地移动和振荡,无法在平面介质上记录这些图形,只能通过长时间的曝光摄影,拉波斯基才能记录下这些稍纵即逝的瞬间。他拍摄了这些波的不同组合,并把作品统一命名为《振荡》。除了初期的黑白照片,拉波斯基还利用彩色滤镜创作出一系列色彩斑斓的图像。可以说,这些包含了自然规律的图像,成为了科技爆炸式发展的一个注脚。

20世纪60年代是计算机艺术,同时也是当今所谓“数字艺术”的诞生之初。那时的电子计算机体积巨大且极其昂贵,只有研究院所、大学和少数大公司才能拥有。因此,最早创造性地使用电子计算机的人中,多数是计算机科学家或数学家。这些早期的实践者往往会自己编写程序,完全自由地试验计算机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潜力。同时为了让作品能够永久保存,计算机艺术家们不得不使用一些十分原始的输出设备,除了用相机拍摄显示屏外,他们还经常利用一种机械装置的绘图仪——用程序控制机械画笔或针头,在纸上移动画下线条。这也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集中在几何形式和线条结构上。艺术家们也刻意地回避具象的题材,专注于纯粹的形式,因为出生于工程师的他们认为计算机是一台可以进行视觉试验的自动化机器。

上世纪60年代的计算机艺术家用来作画的大型绘图仪

图片:美国国家气候实验室

弗里德尔·纳克 向保罗·克利致敬13_9_65二号 

计算机生成图片 1965年 图片:Ludwig Museum

除了楚里的具象作品之外,弗里德尔·纳克(Frieder Nake)的作品《向保罗·克利致敬13/9/65二号》,正是利用当时最复杂的算法完成的绘画,灵感来自于保罗·克利的油画《公路与小路》。由于纳克是数学家出身,对克利绘画中垂直和水平元素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他用程序定义了绘画的基本参数,如正方形的尺幅,再在程序中写入随机变量,让计算机根据概率论作出自己的选择。通过这样的方式,纳克成功地探索出机器逻辑如何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视觉图像,并探索形式之间的关系。在绘图仪最终“画”完之前,艺术家自己也无法预测作品最终的样子。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在计算机图形和艺术领域方面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培养了包括楚里在内的多位早期计算机艺术先驱,并和劳森伯格等艺术家展开合作,探索艺术和科技结合的方向。贝尔实验室同时在早期的计算机动画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发明了微缩胶片打印机,能够将字符和形状在35毫米胶片上曝光,从而让计算机电影的拍摄和放映成为可能。肯·诺尔顿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期间,甚至开发了BEFLIX编程语言——可以用于位图(bitmap)的电影制作。不过贝尔实验室最著名的一张早期计算机艺术图像来源于一次恶作剧:年轻的工程师里昂·哈蒙(Leon Harmon)和肯·诺尔顿(Ken Knowlton)决定用计算机符号组成一个裸体的人像。他们用符号的叠加来实现灰度的效果,从而让观众在几步之外能够辨识出这个美丽的女人体。即便他们在完成了这幅作品后很快就销毁了计算机中存储的数据和打印稿,但不知为何被艺术家劳森伯格得到并在工作室中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后来这幅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又被刊登在《纽约时报》上,在一夜之间轰动一时。这个小故事说明,也许科学家和工程师早已具有用计算机创作艺术的能力,但以艺术为生的专业人士似乎对这种新生事物更加敏感,比如故事中的劳森伯格。

保罗·布朗 无题

计算机生成图片 1975年 图片: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于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许多艺术家开始自学编程,而不是依靠与程序员的合作。这些艺术家中的许多人是从传统的美术学科中进入计算机领域的,而不具有扎实的科学或数学背景。艺术家们被计算机的逻辑本质和机器控制的过程所吸引,作品也更多地表现出极简、抽象和规则的特质。保罗·布朗(Paul Brown)和曼努埃尔·巴巴迪罗(Manuel Barbadillo)等艺术家还开创了新的创作方式,即为计算机设定一个基础的模板元素,再让这个元素按照一系列简单或随机的规则进化和扩展,从而生成具有装饰性的图案。这就让计算机具有了初步的自我学习能力,也预示着现今人工智能艺术的诞生。然而最重要的是,艺术家们和新兴的科技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联姻”,把那个年代涌现出的艺术潮流——概念艺术、行为艺术、实验音乐艺术、先锋戏剧等一系列艺术界的尝试和变革引入了数字时代。

曼努埃尔·巴巴迪罗 无题

计算机生成图片 1971—1972年 图片:计算机艺术学会

20世纪80年代后,个人计算机开始逐渐走进普通家庭,喷墨打印机也变得更加廉价和便捷。随着GUI(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系统的普及,计算机艺术开始拥有了成千上万的参与者,并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录像艺术的先驱白南准曾经提出“电子高速公路”的概念,认为电视媒体拥有把来自不同地理和文化区域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的能力,这一概念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之后仍然适用且变得更加复杂。同时计算机开始被更多的普通艺术家们作为工具使用,比如安迪·沃霍尔在1987年即开始利用阿米加(Amiga)型号的计算机来绘制肖像。沃霍尔所代表的波普艺术,本身就是新技术引发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波普艺术家们也成为了最早利用新技术工具辅助创作的一批人。此外,一些炙手可热的当代艺术家,如摄影师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杰夫·沃尔(Jeff Wall)等,正是早期探索计算机和艺术相结合的代表,他们也是最早利用Photoshop等软件对照片进行数字处理的艺术家。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虚拟现实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如今我们早已习惯了把计算机当成创作或者辅助创作的工具,“计算机艺术”一词也逐渐不再被人提及,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细分的CG艺术、生成艺术(Generative art)、数字艺术或游戏美术等。计算机艺术史也逐渐淹没在更为宏观的艺术史或科技史的叙事之中。

安迪·沃霍尔用计算机为黛比 · 哈利绘制肖像 图片:twitter

奥多比公司的photoshop 0.63版本,让大众开始拥有创作计算机艺术的可能

图片:Adobe

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 时代广场 

摄影 1997年 图片:MoMA

艺术与科技:人类主导的一场进化

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早已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我们可以借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或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来对此进行无休止的争论。但只有从近现代以来的艺术和科技发展史入手,才可能得到有借鉴意义的结论。

艺术在应对新科技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许多涌现出的新技术已经导致对艺术家角色的争论和误解。达盖尔发明的摄影术让画家保罗·德拉罗什发出“从今天起,绘画已经死亡”的悲鸣。但很快印象派绘画就开始蓬勃发展,而摄影术本身也逐渐经由艺术天才们的努力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摄影术没有扼杀绘画,反而激发了绘画在此后一个世纪的不断创新——因为人们意识到,真正的艺术不是复制,而是超越现实主义的东西,这种认识在摄影术出现以前就一直存在。

白南准预测的信息革命如今已成现实,图为白南准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回顾展现场 

图片:SFMoMA

后现代艺术随后出现之时,艺术的定义再一次扩大。在现成品艺术、概念艺术或行为艺术出现后,艺术品甚至不一定是一件物品。然而在艺术领域,艺术家一定是作品背后的主导者和策划者。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计算机艺术以及它的所有后任者们,包括利用生成对抗网络(GAN)作画的人工智能艺术。

如今我们早已有了功能强大的绘画程序,可以让艺术家在平板电脑上绘画,让观众在屏幕、投影甚至眼镜中观看。艺术家们也用键盘、鼠标甚至手柄替代了画笔和颜料作品。他们更知晓如何用程序语言、脚本、代码等手段,利用计算机在三维空间中雕刻、让画面运动起来,并加上模糊、羽化等各种特效。然而,正如“计算机艺术之父”楚里指出的那样,“尽管我们拥有了这些卓越的技术,你仍然需要一种审美感受力、一种文化和历史感让图形像艺术一样运作。这一点没有改变”。当代人至少经历了计算机艺术从诞生到“消散”的全过程,即使单单从计算机艺术的发展史来看,我们都能够得出一个关于艺术与科技关系的合理判断:新技术给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工具,反过来他们又发明了新的视觉风格和艺术媒介。新技术的介入是艺术保持活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就像科学的发展也常常被艺术的想象所启发。两者的发展都是人类主导的一场进化。

来源:中国美术报

长按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四川美术网服务号”

2022年4月5日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