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局——沈沐阳个展

 

前 言

策展人:王娅蕾

 

人类一切研究和观察的基础是“人本位”,即源于人、利于人。如果说语言是同一地域中人们沟通与合作的基础,那么“人”的形象就是人类在视觉世界中沟通与合作的基础——人们最初对神,后来对外星生物的想象都基于人的生物特征,基于直立行走、目视前方、左右对称等形体建构模型。当一个匪夷所思的环境中有了“正常人”的形象出现,这个环境就立刻容易被观者理解和接受,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观者会下意识地以其中最像人的主体形象为本位,对环境进行观察和判断。而在如常的环境下,一旦有出现异常状况的人,观者会下意识地对这个环境产生警惕——在人本位的思维下,这个环境很可能是令人产生异化的罪魁祸首。

沈沐阳《思维实验——阿基米德的平衡术》120x9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22年

沈沐阳《思维实验——浪漫史与工业文明》100x14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22年

在人本位世界观的前提下,关心历史的普通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了解人在何种环境中能生活得更安全、平和,能让最多群体获得最高的利益。相似和相通的历史观是人类结成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符号的不同解读方式,也区分了不同的社会人群。

沈沐阳的创作正是基于个人角度的历史观,在2018年以前,他的创作对象多为具体的历史事件、角色以及概念,比如在2017年的综合材料作品《景观狂想曲》中,他曾这样叙述作品的创作思路:“我挪用了一些关于政治和资本的精英符号,让他们同时在场,似乎是一场表演,一种廉价的集体效应。这或许是对固化的日常生活态度的一种调侃,也是对于精神权威和精英姿态的一种反抗和解放。”这种解读是定位明晰的,作为艺术家,沈沐阳肯定了人性中反对权威、解放自我的一部分,这呈现了艺术家在自我探索阶段的心理投射,在2015、2016年的几件非架上创作,包括行为作品《粥》(2015年)、影像作品《我是一个艺术家》(2015年)和《第218张蒙娜丽莎》(2016年)等作品中都显示了对“权力”与“身份”的解构——《粥》邀请两位参与者在不直视对方的前提下以同步的动作进食和饮水,以此表达镜头外的指挥者对实施者“身份捆绑”的干涉。《我是一个艺术家》请数位随机遇见的老兵、老农、老工人等对着镜头说出“我是一个艺术家”,用虚伪的语言临时性地解构艺术家和参与者双方的日常身份。《第218张蒙娜丽莎》是用两台手机反复交叉拍下一张《蒙娜丽莎》扫描图,这种机械的复制语言在数字图像处理软件中最常见不过,就像photoshop里从“图层1”到“图层1副本”再到“图层1副本1”、“图层1副本2”的过程,但不同于数字的无损复制方式,实物的图像复制有非常大的损耗以至于第218张《蒙娜丽莎》中已看不见具象的图案,在这强制性的反复劳动中,图像的本我不断消亡,新图像的产生只基于控制者的行为,与原作无关。

沈沐阳《思维实验——智慧集结》80x1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22年

沈沐阳《文明往事——干将与莫邪》120x180cm 布面丙烯 2022年

经过这些直接的线下实验,2016年艺术家走回画室重新开始架上创作,经过许多片断性的探索,从2018年起,沈沐阳的绘画中开始表现出更强的个人态度——但呈现出的效果却是更加中立和暧昧的。他渐渐地不再遵循一些比如“正面人物配色更明亮和谐而反面人物的配色更阴暗冲突”之类在绘画表现方式上的惯性,不再在画面中放置明确的个人评判,而是更多地将自己所思考的历史、政治和社会问题提炼为一些符号,用鲜明锋利的颜色来表现一个个模糊的历史形象。无论是街头的卖艺人群、美国的流行偶像还是战士、小丑、游行的人群,很难直接从绘画方式上看出沈沐阳对于自己笔下人物的看法站在哪种立场,如果一定要进行总结,恐怕只剩下“旁观”和“好奇”的情绪。像《房间里的马》(2018年)、《通往奴役之路》(2018年)等作品中的主角与配角在色彩和构图上的描绘方式都完全相反。这或许指示着一个新的思考阶段,即历史的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在立场不同的叙述中很有可能完全调换。此时,沈沐阳个人化的历史观已经初见端倪。

沈沐阳《笑话集——山河故人》120x1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22年

沈沐阳《笑话集——世界难题》150x1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22年

到2021年以来,《文明往事》和《思维实验》等系列油画又进入一个新的思考层面。如果说2018年之前是“入局”找到自我的立足点,2018到2020年之间是脱离艺术家主体意识的立场,试着以瞬息变换的视角“破局”,那么此时的沈沐阳已经开始“设局”。在这两组系列中,他对于历史符号的析出和重演已经相当熟练,人物不再是画面的主体,而环境——正如开篇所述,人的形象能决定观看者对于视野中环境的判断——尤其大环境的构建在这两个系列的创作中占据了更大的比重。画家搭建的环境总体而言是脆弱的,令人不安。但有趣的是,这种不安感并非来自画面因素,而是来自观者自己历史观的投射。换句话说,对历史符号的了解越多,就越容易在这些画面前感到不安,因为观者越能够代入画中人物的历史身份,就越能体会到画面环境的怪诞。以具有高度真实感的历史人物为核心,原有的历史语境被画家的构建冲破,让观者认为这些人物正处于高度不稳定、不符合事实的环境中。但对于完全没有该时期历史知识的观者而言,面对这些画作,他们可能很平静,因为画面中的这些人在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不对”。观者面对沈沐阳画作的不同反应,刚好可以对应沈沐阳同时代的我们在面对历史问题时的不同情绪——了解得越多,越容易看到危机四伏,越容易看到普遍的冲突和脆弱的平静。近两年来,沈沐阳的画面大多处于这种“脆弱的平静”状态,人物或真实历史物件的张力被限制在一些细微的动态中,并没有过于夸张地释放出来,但这样反而令人紧张,因为这种形体的表达更贴近现实,“无限接近现实”却有些微错位的虚构环境最能调动人的警惕心。说是语言游戏也好,符号的错位拼贴也罢,现阶段的沈沐阳摒弃了彻底重构历史事件、消解历史身份的做法,用微调的方式找到了一条“仿生”的路,他建立的“真实”有非常强的真实感,但又保留了虚构的提示,这种似是而非的距离感令人眩晕,虽然画面的叙事性在减弱,但观者心理上受到的刺激已经越来越强。

 

展览信息

仿生局——沈沐阳个展

主办:成都蓝顶美术馆

策展人:王娅蕾

展览时间:2022年11月12日—12月11日

展览地点:成都蓝顶美术馆二号厅

 

艺术家简介

沈沐阳

1994年出生于浙江

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院附中

2017年毕业于四川美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2021年毕业于四川美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作品常常将图像转化为意识的拼贴,出现在图像中的人并不是主题,而是以“无名氏”形象参与略有超现实主义的荒诞剧场,一直以来,对于人与社会性的交织,人的身份属性和变化,都成为其绘画诉说的核心内容。在他的作品中,人失去了面容,只剩下行为和衣着符号,人性被抹去,留下的却是已经社会化的“异常”。

个展:“异如平常”,新星星美术馆,南京(2019);“景观狂想曲”,长江当代美术馆,重庆(2017)。

群展:“触摸到的真实”,邛崃美术馆,成都(2022):“情境”—跨媒介艺术展,重庆时代美术馆,重庆(2022);“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蓝顶美术馆,成都(2021);“十日谈”常青藤计划2020,PAC艺术中心,天津(2020);“共同的神话”第二届安仁双年展,安仁华侨城,成都(2019);“特别质感”,CAEA美术馆,重庆(2019);“BE-CAUSE OF PAINTING”首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象山艺术公社,杭州(2019);第九届新星星艺术奖,南京(2018);“没展2018 ”,喜马拉雅美术馆 ,上海(2018);四川美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年展,四川美院美术馆,重庆(2018)

 

策展人简介

王娅蕾

1983年生于安徽,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现居成都,任成都了了·艺术传播机构驻馆评论人,壹平方阅读公益图书馆负责人,壹平方讲堂主持人。曾任《艺术世界》杂志社编辑、记者;《画廊》杂志与《HELLO CHENGDU》杂志专栏作者;《外滩画报》、《画刊》、《Hi艺术》、《颂雅风艺术月刊》、《荣宝斋(当代卷)》、《艺术与设计》、《小阅读Random》等媒体撰稿人。

 

长按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四川美术网服务号”

 

2022年11月10日 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