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开奇:共绘“双城记” 一展“巴蜀情”

本文首发于《四川日报》2023年9月7日专刊

 

(标题及正文略有调整)

 

本文作者:唐开奇

 

8月25日上午,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双城记·筑梦偕行——首届川渝美术作品展”在四川美术馆开幕。展览采用公开征集和特约邀请相结合的方式,共遴选展出约10个美术门类的249件精品佳作,其中特邀作品30件、优秀作品61件、入选作品158件,四川、重庆参展作品总数分别为139件和110件。该展览于9月17日结束后,还将前往重庆、兰州等地巡回展出。

 

本次展览是川渝两地美术界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四川省委、重庆市委决策部署,按照重庆市文联、四川省文联《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文艺先行战略合作协议》要求,携手推出的首场品牌性美术展览活动,也是两地美术界以实际行动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出作品、出人才、惠人民和川渝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升城市品味和内涵,全力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开创性实践。

 

彰显地域精神 延续“川派”风骨

 

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体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重点描绘了巴蜀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深情讴歌“开放包容、崇德尚实,吃苦耐劳、敢为人先,达观友善、巴适安逸”的人文精神,从不同层面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展作品题材兼具丰富性和共情性,后者是突出特征。这种共情性源于千百年来“川渝一家亲”的地理和历史亲缘关系。约八成作品选取巴蜀地域题材,其中既有传统历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水文化等题材,也包括经济建设、现代都市文化、乡村振兴等题材。

现场展出的川剧题材《川剧之魂》《大运之火》,饮食休闲文化题材《重庆你好》《锦城秋知韵》,水文化题材《白鹤绕梁留胜迹》《渔家叙事》《水乡》,以及三线建设题材《重庆三线建设厂址图录》《攀钢旧舍》《时代礼赞·三线记忆》等,都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长期以来,这些题材内化为川渝人民的整体认知,具有深厚的情感共鸣,观之熟悉而亲切。

 

此外,还有大量作品表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渝宜居生活主题。如反映川渝高竹新区建设的雕塑作品《拥抱双城》,表现参建劳动者或建设场景和进程的油画作品《筑基者》《无名英雄》《初心依旧》《启程》《一港兴助》,版画作品《岁月峥嵘·匠心铸造》《建设成渝路》等,反映川渝乡村振兴的国画作品《乡村振兴之湾桥村》《巴蜀之春》《古村新颜》,以及油画作品《夔州橙意》和版画《晨》等,表现成渝宜居生活主题的国画《锦绣渝州》《锦城秋知韵》,油画《和谐盛世》《成都东站》《重庆你好》等。

 

在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上,参展作品整体上延续了“川派”的现实主义基调,以及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切入主题美术创作的传统。相对而言,此点在西画序列门类和人物绘画方面表现更为明显,传统写实、新具象、新写实的作品占据展出作品的主流。同时,展览中也有一定比例的多样化创新创造作品。一些装饰主义、平面主义、构成主义,或意象性、观念性等特征突出的作品也占有一定比例,这些作品多为青年作者创作。如综合材料作品《筑竟·蜀城印记》《云梦》《璀璨之五·锦绣蓉城》,油画作品《乡音——升平人瑞》《重庆森林》《桃源·宴》,版画作品《国际漫城之秀才湾》《尘—烟》《回溯系列之一》,水彩画《能不忆江南》,国画《大运之火》及丙烯画《时代在召唤》等。此外,还有一批青年作者歌颂青春的作品,其创作观念注重个人内在情感和理想的表达,在形式语言方面追求时尚创新。这些青年作者的踊跃参与,丰富了新时代主题美术创作的内涵。

 

“双城”手足偕行 展望广阔前景

 

川渝两地山水相连,自古以来人文相亲、习俗相通。上世纪后半叶,两地美术家共同创造了新中国“川派”美术的辉煌,在中国美术史上绘就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此后,经过二十余年的平行发展,如今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为唱好“双城记”,川渝两地美术界再度汇聚力量,为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注入新的活力。首届川渝美术作品展,较大程度上反映了两地主题美术创作的现状和各自特色,初步展示了美术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方式和特色,开启了两地美术界合作共赢的广阔前景。

 

本次展览所反映的两地美术创作现状,整体上共性大于个性。对此,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梁时民、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魏东均认为,川渝两地美术由于特殊的地理、文化、人缘等亲近关系,交流极为密切,整体上难分彼此。两地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地理山水、民族文化、人才基数、教育资源以及具体的美术门类等局部方面,并由此在题材萃取、创作理念和图像样式等层面反映出一些个性。

 

例如,重庆作者表现长江水系题材的作品较多,四川作者表现川西高原及藏羌彝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相对丰富;在四川美术学院优势创作与教学队伍的带动影响下,重庆的油画创作力量更为活跃、影响可能更大;四川国画的人才基数较大,受传统文化影响相对较深,加之传统师徒制、画院制的主流传承方式,使较多作者更注重传统文人情结的表达和笔墨韵味的追求;再比如,川渝同为版画创作要地,但两地在人才梯队建设、创作观念和形式语言的创新转型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等。

 

未来,川渝两地文艺界、美术界将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站在“服务大局、共谋发展”的高度,牢固树立“巴蜀一家亲”理念,强化“川渝一盘棋”思维,充分发挥内陆文艺高地优势,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两地美术界将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标定位,按照“平等协商、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优势和美术资源优势,不断增进手足情谊,在促进全面交流、开展主题创作、创办品牌活动、推动文艺惠民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

 

棣华增映、花萼相辉。未来,通过川渝两地美术界的深入合作,必将促成出作品、出人才的良好局面,为提高两地社会文明程度,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承载着人们美好期待的川渝美术“共同体”力量,也将为增强巴蜀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川渝地区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内陆文艺高地作出重要贡献。

 

 

2023年9月8日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