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科:来自白居易的礼物——尹统《唐物-红藤杖》

一、神杖传说:从龙须到人间

红藤杖,自唐起便成为文人心中至宝。其色如赤血,质若坚玉,在诗人笔下更被赋予神话色彩。韩愈曾以“赤龙拔须血淋漓”形容其来历,称其为滇池水神所献;苏轼则借“倚壁蛟龙护昼眠”暗喻其有扶正黜邪的神力。白居易在贬谪江州时,更将红藤杖视为护身符,写下“扶卫衰病,驱呵魑魅”的诗句,深信它能抵御瘴疠之地的邪祟。

 

 

齐白石像(郎静山 摄)

 

这种信仰延续千年。1925年,大病初愈的齐白石为求平安,特制朱漆红藤杖随身相伴,直至离世仍携之入柩。红藤杖自身的灵性已超越器物范畴,成为文人士大夫对抗命运无常的精神屏障。

二、物华流转:从南诏到天台

唐代红藤杖多出自云南南诏国,曾是部落首领与宰相的权柄象征。随着南诏归附中原,红藤杖流入长安,成为文人雅士竞相追逐的珍品。然而过度采伐让南诏红藤绝迹,清代阮元 “持节住六诏,”寻访不得,无奈之下,在自家种植藜为杖,涂丹漆,借丹漆之名欲象唐之赤藤,弥补遗憾。

今人所见红藤,多生于浙江天台山。南宋陆游《简僧求秦望山拄》“明朝欲入天台去,试就高人乞一支。”由此可见天台红藤也极为稀缺。

 

 

线装古籍:神州国光社出版《美术丛书续集》第八集(四川美术网藏)之王延鼎《杖扇新录》(清)

 

晚清学者王延鼎《杖扇新录》“红藤杖,产浙之天台山,奇峰绝壁,寿藤蟠结,多千百年物……一杖需数十金,专为崇林禅师所采,长至八尺外者价尤昂。”敬献其师。晚清朴学大师俞樾的七尺红藤杖最为传奇:“杖长七尺馀,形微扁,色红而腴,旁一细藤作姜黄色,自头至末盘结藤身,若合而若离,质轻体直。”杖悬白牦牛尾拂尘,随其身影定格于1907年《月月小说》封面。这张“曲园居士小像”的老照片,成为今人窥见唐宋文人杖遗风的最好实证。

三、生长之谜:崖边的孤傲藤

红藤杖虽名声显赫,却极少有人亲眼见过它的真容。这种神秘植物并不像传说中那样只长在绝壁——它们主要生长在山体斜坡的岩缝或砂石地带,如孤傲隐士般笔直向上生长。

单株红藤能独立延伸数米,首尾两端粗细均匀如麻绳,粗不过拇指,通体笔直,偶有弯曲也是因枝叶重量自然下压所致。其叶为墨绿色,叶片细小呈圆头状,虽属藤类却拒绝缠绕,常独株或几枝并立,在藤蔓家族中堪称“叛逆者”。

 

 

红藤局部

 

这种植物,看似柔弱,实则坚韧如铁;斧头垂直劈砍难入木三分,斜削则断面平整如镜。

四、白乐天与杖:一场自我救赎的对话

公元815年(元和十年),44岁的白居易贬谪江州,唯有一根红藤杖相伴万里。三年间,他在庐山筑草堂、写《三谣》,将满腔孤愤倾注杖中:

身体之杖:瘴疠之地,“足力不堪”时,“得尔为三”;

精神之镜:亲友离散,“吾独一身”时,“赖尔为二”;

生命之誓:青云黄泥间,“誓不弃尔于斯须”。

这根杖成为他分裂自我的黏合剂。公元822年(长庆二年),当草堂破败、素屏隐几尽失,唯红藤杖陪他走向杭州刺史的人生新程。46岁的白居易在杖中寻得自洽,恰如36岁的尹统在工作室闭关斫杖,以匠人之姿回应千年孤寂。

 

 

尹统斫杖工作台

 

五、斫杖者说:穿透时空的凝视

青年艺术家尹统,以3年光阴转生唐代红藤杖。他说:“我在当下斫杖,可懂我的杖的人却在唐朝。”这并非矫情,而是一个斫杖人与一个爱杖人,因杖共鸣形成的感知空间,穿透了千年时间隔阂而相互凝视。当尹统手握红藤杖,与白居易诗稿中的杖影重叠时,一场跨越1200年的对话已然达成。正如白居易访陶渊明故宅,在废墟中触摸到“归去来兮”的真意,今人亦能在杖纹间听见“青云黄泥皆不弃”的生命回响。

 

 

 

尹统《唐物-红藤杖》全图

 

 

尹统《唐物-红藤杖》局部(一)

 

 

尹统《唐物-红藤杖》局部(二)

 

 

尹统《唐物-红藤杖》局部(三)

 

结语:杖中的永恒命题

从南诏部落的权杖到俞樾手中的风雅,从白居易的“第二个自己”到尹统的工作台,红藤杖始终在追问:人如何在困顿中保持精神直立?尹统以《唐物-红藤杖》作答——真正的救赎不在他处,而在与古人对望时照见的本心。这根杖是来自白居易的礼物;是手艺人的修行,是诗人的孤舟,更是所有追寻者的精神锚点。纵使时空相隔,只要物性不灭,人性的光辉便永有依托。

 

本文作者:黄明科(四川美术网总编辑、成都市公共艺术学会党支部书记兼常务副会长、成都市文艺两新联合会副会长、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新文艺专委会主任)

 

2025年2月17日 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