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人数锐减六成:新政策下艺术教育生态重塑
据美术报记者黄俊娴报道,2月19日,中国美术学院2025年本科招生复试在杭州举行。与往年相比,这场艺术竞技的“热度”明显降温——考场内万余名考生,仅为鼎盛时期校考规模的十分之一。数据显示,全国美术艺考生人数近年断崖式下跌:广州美术学院今年初试仅2.5万人报名,同比减少1万人;多所院校甚至因生源不足启动补录程序。这场“降温”背后,是艺考政策调整、文化课门槛提高与经济现实交织的深层变革。
中国美术学院2025年本科招生(复试)现场
联考主导升学,经济压力成新门槛
步入新艺考改革第二年,省级美术联考逐渐成为升学主渠道。2022年,全国29个省份将设计学类纳入统考范畴,考生凭联考成绩可报考600余所高校,大幅降低对校考的依赖。然而,高昂的学习成本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以浙江为例,仅五个月联考集训费用已突破10万元,冲刺校考还需追加3万至10万元。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教师寿斌杰坦言:“校考培训费令人咋舌,更多家庭选择‘统考保底,冲刺综合院校’以控制成本。”
中国美术学院2025年本科招生(复试)现场
考试时间“撞车”,考生择校更理性
校考时间集中冲突,进一步影响考生策略。河北考生车同学三天内辗转杭州、重庆、沈阳三地赶考,因时间重叠被迫放弃中国传媒大学。类似案例催生新趋势:考生不再“广撒网”,而是聚焦与个人专业方向契合的院校。宁波考生吴同学仅报考中国美术学院设计专业,考后立即返校备战高考,“精准发力才能提高成功率”。
院校“破格录取”引发争议
生源短缺与文化课门槛提升的双重压力下,多所艺术院校启动“破格录取”。中国传媒大学表演、漫画等专业因达线考生不足,将录取名次放宽至第17名;四川美术学院“造型类”“设计类”破格录取超百人;鲁迅美术学院15个专业中11个启用破格机制。此举引发热议:支持者认为有助于选拔综合型人才,反对者担忧降低专业标准。
中国美术学院2025年本科招生(复试)现场
学校应变:强化素养与生涯规划
面对改革,中学教学策略同步调整。衢州高级中学将《美术鉴赏》融入专业课程,延长速写课时,并定期举办美育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我们为美术生定制生涯规划,引导他们根据能力梯度报考,避免盲目‘恋战’。”该校艺术处主任袁良波表示。教师团队也通过教研与培训提升教学针对性,以应对统考内容变化与文化课要求。
艺考“降温”折射出艺术教育从狂热向理性的回归。在政策、经济与梦想的碰撞中,如何平衡专业性与公平性,仍是艺术教育生态变革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