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在诚意与画意中探寻时代新意——“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观想

摘  要:如果说以中国画本体语言表现时代新变成为新时代中国画创作的重要方向,那么“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则是这一发展历程的重要节点。本文聚焦“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在主题表达和艺术语汇、形神关系和图式范畴、构图语汇和形式语言、媒材形式和画面样式,及对于写意精神的追寻与转换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评述与阐发。由此提出,作为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优秀作品呈现出的共同特质,在创作者“诚意”和作品“画意”之间探寻时代“新意”,成为新时代中国画创作的未来发展路向。

 

关键词: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新时代;画意;守正创新

 

在新时代的社会情境与文化语境下,作为中国美术不同表现门类的重要画种,与最能显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特性和中国本土文化身份的代表性艺术种类,中国画在创作、教学、研究方面都显现出新的进展与变化,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生机。这一进程主要呈现为由宏入微、由外向内的两种形态:一方面,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语境中,本土文化与民族艺术的全面复兴态势,已经呈现为从反思性的文化自省到国家文化形象主动建构的转型,作为这种宏观文化转型的重要表征,民族精神、国家意志、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等相关主题成为中国画乃至中国美术创作的表现重心;另一方面,以重要的国家级展览和学术活动为契机,一批新时代中国画经典作品应时而生,以及关于中国画本体建构的学科建设、创作体系、观念论辩和社会传播等相关课题,也不断影响与推进着新时代中国画的前行路向和发展生态。

 

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与文化环境下,备受瞩目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于2024年仲夏时节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拉开帷幕。作为本届全国美展首个开展的展区,新近落成开放的广州美术馆新馆展场空间大、作品数量多,以“大国美展,国画当先”的气势、意境与气场,给在场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本届中国画作品展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部队选送复评的1296件作品中,遴选出入选作品698件,其中进京作品103件,投稿作品和展出作品数量均创历史新高,也显现出美术界和社会各界对中国画的高度重视和空前热情。

 

 

全国美展语境下当代中国画创作的主要特征

 

面对当下的美术创作与美术展览,如果我们从“主干道”和“立交桥”两个层面来看,以全国美术展览为代表的国家美术展示平台无疑首先是这条“主干道”,它所呈现的是姿态、价值和范畴,是国家视角、共鸣诉求和家国主题的视觉叙事,这也决定了展览的底色。与此同时,美展也呈现出“立交桥”式多元互补、并行不悖的特质,特别是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既让我们看到以本土绘画手法进行中国式叙事的多种样态,又呈现了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在新时代的成就与新貌。总体看来,在家国主题、多元风格与画种特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主要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1.JPG

 

陈治 武欣 《少年强》中国画

161cm×215cm 2024年

 

一是在主题表达和艺术语汇上,呈现为以传统的中国画语言对新质生产力和新时代社会生活的拓新表达。展览中诸多作品表现大国重器、日常生活、乡村振兴、都市语境的题材内容,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上社会发展变化的宏观场景和民众日常生活的细节图像。今天我们如何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用中国画的语言语汇展现画家主体的真切体验?如何近距离的、带着温度地呈现亲情、友情、爱国之情等方面的中国式情感?如何以中国画的抒情叙事方式展现新时代国家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变化?这些课题成为诸多中国画家探索与思考的主要课题。在本次展览作品中,有的通过平凡人物、小切口进入图像表达,特别是聚焦从家庭伦理到家国伦理的抒情升华。

 

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相关主题的中国画创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些经典作品,如姜燕的《教妈妈识字》(1953)、蒋兆和的《给志愿者叔叔写信》(1953)、杨之光的《一辈子第一回》(1954)等已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深入人心,成为一个时代的图像记忆。本次展览中诸多作品也承传了这种以日常生活表现呈现社会发展的传统,并各自展现出表现方式和叙事手法上的新意。如陈治、武欣的《少年强》以工笔人物画的语言,表现体校训练馆中一群举重少年日常训练的热烈场景,扎实生动的人物造型和工笔重彩清整简洁的画面结构,连同对于青少年群体侧面形象的清新展现,都是作者上届美展作品风格语言的有机延续;李传真、吴筱蘅的《暖》则以城市农民工与家属在工棚中聚餐时视频连线子女的瞬间描绘,巧妙呈现了为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者们,在日常生活中浓浓的温暖亲情,鲜艳的色块、概括的轮廓线和画面中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表现,都强化了这一主题的深度。也有的作品以正面叙事的方式,通过人物形象和情节叙述求新求变,如李玉旺的《筑梦》,延续了作者在上届美展创作的主题与风格,呈现了建筑工人和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在日常劳动中的经典场景,相对于其上届获得金奖的作品《使命》,这幅作品以丰碑式构图和冷暖色调的对比,更加强化了工笔人物画的图式的绘画味和表现的写意性;钟鸣、杨金卯的《春天之约》以写实性水墨人物画的表现语言和前景式满构图的形式,正面展现普通农家的三代全家福形象,朴实而生动地讲述着农耕文化进入新时代的发展变化。

 

2.JPG

 

申卉芪 《小兄弟》中国画

200cm×240cm 2024年

 

二是在形神关系和图式范畴上,呈现出图像的精致化与中国画本体的兼容,同时也显露出二者之间的抵牾与矛盾。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提出“自然、神、妙、精、谨细”的“五等”标准,居首的“自然”和居末的“谨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中国传统画学价值标准中令人深省、至今具有借鉴意义和现实针对性的经典理念。传统画论围绕“形”和“意”的关系谈到“意溢乎形”的观念,在今天的中国画作品中如何呈现这种形神观,如何摆脱因对于“形”的拘泥而忽略“意”的深化,成为很多作品聚焦的创作课题。如罗玉鑫的《休戚与共》将传统工笔画的走兽翎毛画法,与带有现代构成意识和影像感的现代图式相结合,以黑白阴阳相化相生的构图,呈现了极地冰原上的北极熊一家和海水中鲸鱼等生灵物象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颜瑜的《丰年稔岁》以细微精妙的笔线呈现秸秆麦穗的自然形态,如为麦田一角绘制肖像画一般,将金色麦浪的轻盈和丰收时节的欢欣,不露声色地融汇表现出来,使观者在近距离凝视画面的同时感受到一种会心的静谧、充实与美好;王海滨的《精益求精》则以煤矿工人器械维修的精谨态度作为画眼,煤矿工人安全帽上探照灯的光芒,在朱红与石绿色彩的背景烘托下熠熠生辉。在图像的精致化和笔线的节奏韵致之间,这些作品都选择了以某种兼容并蓄、相互生发的方式处理画面,努力将工笔形态的“谨细”与生活意象的“自然”相统一,避免画面走入“过度制作”的僵化境地,从而在“形”“意”之间的和谐相生方面获得了可贵的生动之气。

 

三是在构图语汇和形式语言上,呈现出构成性的图式形式语言和图像图景的更新与拓展。与以往一样,因展览中国画作品征稿规定作品装框后最长边尺寸不超过240厘米的尺幅上限,很多作品选择以最大尺寸的方构图、满构图,来实现视觉冲击力的最大可能。当我们回顾现当代中国美术史会发现,同样是方构图,中国画也留下过诸多优秀作品,如刘文西的《祖孙四代》(1962)表现人物群像成为时代经典。展览中一些作品还采取了九宫格、黄金分割、摆画阵的方式求新求变,形式多样的图式面貌也为当下的中国画创作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即今天的中国画创作以什么样的构图,来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新貌,以契合新时代题材内容的表现需要。展览中很多作品在图式结构的处理上彰显了创作智慧和创新意识,如柳财顺的《金秋》以工笔花鸟画的画面语言和构成性图式的纵横结构,展现了秋季乡间郊野的牧羊场景,羊群平直的脊背如山峦般的横向色块,与收获季节被砍割后依然矗立的根根竹茎的纵向线条形成富有意味的交错组合,既强化了画面的秩序感,也寓含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母题;张静的《中国速度·动感号》则以红白蓝色条平行掩映的明快色调,与纵向划过的斑驳机理相配合,以纵横交错的画面营构,象征性地呈现了动车组列在时空中高速穿梭的场景;杨文森的《晨晖行动》以晨曦中海平面上空军训练的一幕为表现主题,远望中蔚蓝色海水作幕,从空中落下的降落伞如飘逸散落的蒲公英一般,诗意地展现了人民空军为守护祖国的蓝天、保卫美好家园所做出的艰苦奉献。

 

3.JPG

 

罗玉鑫 《休戚与共》中国画

240cm×200cm 2024年

 

四是在媒材形式和画面样式上,显现为媒介材料的创新拓展和笔墨范式的边界反思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今天,媒介材料和表现方式的丰富多元促动了中国画创作在视觉图式和画面视觉冲击力方面的多向探索,加之数字影像技术和人工智能图像生产对于绘画创作的巨大影响,中国画在以传统笔墨语言为中心的承传发展过程中,不断尝试表现方法和媒介材料的扩容,从20世纪90年代的实验水墨、新文人画等现象的探索,到当下以水墨样态的当代形式与观念拓展,当代中国画也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增益新的手法、语言、样式,以实现传统文化形态的当代转换与跨文化、跨语际拓展。如郝世明、傅云的《茂远》将中国绘画传统画法中的双勾线进行繁复而富有秩序美感的叠压组合,形成意象化的山水、草木形态,同时在葱茏草木交织的形式探索中,巧妙融合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抽象与具象的审美意趣;路璨的《奏鸣曲》将黑白影像质感的水墨呈现,融于交响乐团钢琴、大提琴、小提琴、手风琴演奏场景的节奏与韵律之中,灰度色调的微妙色阶呈现与黑白纵横、直线与弧线的视角交响,使观者与画家一同沉浸于乐曲的奏鸣韵律中;蒋孟福的《昨天的故事》以城市一角缠绕交错的高压电线,与其上栖息站立的两只鹳鸟作为描绘对象,创造性地将传统工笔绘画处理衣纹、发丝的精微画法赋予纷繁缠绞的电线物象之中,更触目惊心地展现了遭受人类现代文明侵蚀冲击的自然生态家园的环保警示主题,令人深省和回味。

 

五是在对写意精神的着意追寻上,体现为有意强化关注的“写意”和客观上写意精神的缺失与转换。当然,这一现象也包含着写实和写意相互渗透与影响的关系问题,在写意性表现的作品中也呈现出雅俗趣味、笔墨质量等诸多因素的差异。近年来大写意绘画尤其是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也涌现出具有较高水准的作品,如何将传统写意性有机转化为适应当下审美接受的视觉语言,如何展现既有文化内蕴又有视觉张力和图像意味的当代写意,这无疑是摆在当代中国写意画家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本次展览中可以看到,部分作品正在进行这种转化,即便其难度与重要性成正比。虽然全国美术界已经充分意识到写意性缺失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也较以往美展提升了写意作品的数量,但客观而言在这些写意性作品中,能达到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高度与水准是有相当难度的,当然这也是写意本身的难度所决定的。在参展作品中,申卉芪的《小兄弟》以富有“壮气”和个性张力的笔墨造型,生动描绘了7个少年活力四射、青春洋溢的身姿,率性挥洒的写意线条,充分释放了笔墨的书写性活力,人物群像的大尺幅呈现也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与升华了当代水墨人物画的视觉表现力;同样以笔墨线条的肆恣书写强化图像冲击力的,还有周正良的《硕果》,画面以巨大尺幅和满构图的方式,展现岭南果蔬风物的雄壮生机,红黑蓝绿色块的组合与构成,也进一步放大了写意能量;许敦平的《家肥屋润》同样以南国农家庭院作为表现对象,以写意笔墨与浓墨重彩呈现了农民群体对于地肥水美、六畜兴旺的丰收景象的憧憬热望;杨星空的《丰收》则以传统写意花卉的画法表现西北地区与天相接的大片棉田,画面中留白的棉朵巧妙呈现了中国写意绘画的特色,实与虚、满与空、黑与白的对比与转化,同时也有力地强化了主题呈现。

 

 

从美展看未来中国画的本体建构与创新路向
 

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带给我们很多具有学术价值的思考与启示,和对于新时代中国画创作艺术规律的探研空间。更多时候,这种思考是以富有意味的问题来呈现并走向深入的境界,诸如:近5年来的中国画创作体现出哪些时代特征与艺术成就?中国画笔墨语言的本体性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作为中国画创作与文化形态核心主旨的写意精神,在今天应该如何表达与延展?图像时代和融媒体时代的中国画,在当下与未来会遇到哪些亟待解决的攻坚难题?可以说,在诸多富有画学价值和时代意义的学术问题中,凸显出的更为重要的课题,并非此前一度成为焦点话题的工笔画与写意画数量比例多少的浅表层面问题,而是如何以中国画的本体语言和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艺术意趣,恰切、巧妙而有效地表达这个时代的生活场面、日常细节,近距离呈现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都市生活的时代节奏。

 

诚然,今天中国画创作的创新课题异常艰难,能在渊源深厚、经典林立的画学传统基础上实现一点点的创新和推动都殊为不易。画家们在当下信息爆炸与全媒体时代,所面对的可资借鉴参考的图像资源与视觉文献过于庞杂乃至无边无际,碎片化、快餐化的资源过剩造成了选择性困难,这种作者的难题实际上也是评委遴选优秀作品时的困难所在。回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就在本届美展中国画展区所在的广东,百余年前岭南画派折中中西,关注现实,高剑父等画坛领袖也是抱着有规划的革新宏愿发展中国画。今天全国美展所体现出的学术方向,是来自多个方向的合力,这种合力是综合性的、集成性的,也是聚焦方向的。从传统画学观念来看,以“神、妙、能、逸”四品作为评价标准,“神品”历来是稀缺的,因为“神品”意味着作者天才与实力的结合,意味着自足性和完满性,因此不常有;“逸品”的画作也总是难得的,因为“逸品”需要勇气、锐气,需要超越性和创新性。大部分作品是“妙品”与“能品”,作为大基础、大底盘,也是常态的、合理的。正因如此,“妙品”和“能品”的繁荣,也反映了今天画坛创作水准的基本情况。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给笔者的整体感受是,面对这些表现手法丰富多元、各具特色的中国画新作佳作,与其说我们在展厅中寻找笔墨,不如说在寻找画意;与其说我们在作品中探寻创新,不如说是在发现时代。或者可以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发现隐秘蕴含在画作中的时代精神。特别在中国画展区的作品中,我们呼唤的写意,实际上很多层面并非写意画法本身,而是中国画的画意,很多作品的图像性、图式性和趋同性,都印证了这一现象。因此在当下,我们实际上归根结底是要寻找有画意的优秀作品。如果从未来学的视角,多年以后回看这些作品还能辨认出是21世纪20年代的作品,是真正属于这个时代而不是其他时期的作品,才是这个时代创作的成功与贡献。

 

归结起来,辩证把握和真切践行“诚意”“画意”与“新意”的关系,成为新时代优秀中国画画家的重要使命与核心课题。在这里,“诚意”意味着画家主体面对生动真切的生活场景与创作资源,所持有的那种真挚恳切、坦诚自然的态度,这种纯真的赤子之心和“真诚的艺术家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国画创作乃至中国美术创作所呼唤的基本心态和能力,也是传统画学思想中“澄怀味象”“写心观物”精神在新的时代语境中最重要的延展与传承。也正因如此,所有的创新都应该是在此原则基础上的守正创新,特别是对于中国画创作而言,传统出新的智慧与能力,依然是新时代中国画稳步行进、创新发展的主线。“画意”则意味着画家葆有绘画创作最基本的初心和能量,在当下的图像时代乃至人工智能时代,依然自觉保持绘画创作本体的手法和规律,探研画理、画法、画趣,成为衡量、考验一位画家是否在专业领域深耕不辍,并通过自身努力建构自我风格的重要标准,当然也应是衡量一件美术作品在艺术水准和呈现效果方面是否优秀的核心标准。尤其对于中国画创作而言,传统笔墨手法和具有写意精神的线条色彩、构图章法,共同建构了一幅当代中国画作品的“画意”,我们不断追寻的“新意”本质上也须借由“画意”得以实现,而非浅表层面上视觉图像的更迭趋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又进一步明确了“创新”的含义和方向:“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双创”理念与“守正创新”精神的提出,为我国当下与未来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这里所倡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和我们所呼唤的“守正创新”理念,都为何为创新、如何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美术创作特别是中国画创作的“创新”问题提供了范式和启示:“新”绝不仅仅是视觉图像的简单翻新,而是在“画意”中发掘呈现时代的“新意”,是“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的中国画本体创新,这也成为衡量新时代中国画创作乃至中国美术创作的核心标准,即在艺术家主体精神的“诚意”、艺术作品的“画意”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的“新意”之间,达成一种全息性的共生与平衡,从而实现以美术作品名载时代、摄取与升华时代精神的重要价值。

 

在作者“诚意”和作品“画意”之间探寻时代“新意”,是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优秀作品展现出的共同特质,也使新时代中国画创作更加坚定了未来的发展路向。唯有以守正创新的态度,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无尽能量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的过程之中,树立高峰意识,深入思考中国美术的现代发展路向、方法与途径,转化、拓展新的本体语言和视觉图式,思考美术创作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笔墨传承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才能创作出既有思想深度、艺术高度,又能获得广大民众认可和欢迎,具有生活温度的感人佳作和时代力作,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实现转换以致用当下,擘画呈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生活新图景,抒写描绘当代中国画创研发展的时代新篇。

 

作者: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2025年3月26日 09:33